Month: August 2012

  • 出發平壤前

    一整天去了遠足,明天一早就要出發到平壤,但也想在這裡留簡單的數百字。

    擔任這工作已經接近三個月了。雖然到目前位置都是部份時間工作,但基本上我已習慣了現在的身份。當跟身邊的人說起我工作需要去朝鮮,他們總是十分好奇的。我也開始習慣了,把到朝鮮工作想成很Cool、很型的事。

    不知我是把這事情理想化到一個怎樣的程度,但明天踏足平壤的時候,我將會跟現實碰面。這地方的情況真的容許我們進行一些有意思的工作嗎?我個人能適應這個地方的環境嗎? 往後我一年要來幾次,每次要待多少的時間? 這很多的問題,過了未來兩個星期將會有初步的答案。

    去朝鮮10天,最不習慣的應該是要告別一個有完善通信的世界,告別互聯網了。臨行前,在Facebook把很多朋友回覆的資料抄寫下來。還有,就是手機上的資料。任何外國人進入朝鮮,都需要把手機留在機場,到離開前才能領回。被迫放下手機、網絡,未來10天過的應該是跟這幾年來稍為不同的生活。

    終於能夠去朝鮮,心情是興奮的,然而一個未知的世界是如何的令人戰戰兢兢,相信大家是感受得到的。希望我除了自己本身的工作外,也能把這個神祕果度裡的事情帶到大家的眼前。

    該休息了。希望將來有機會給大家介紹這次旅程中的見聞。 


  • 稅既已交 民拾膠何苦

    上星期剛剛從日本回港,聽聞不少團體前往離島的海灘清理因為颱風吹倒貨櫃而洩漏登岸的膠粒。最初,其實有兩種矛盾的感覺。首先,覺得好像愚公移山。單靠人手,真的不知甚麼時候才能完成。 其次,我們市民認頭去了清理,豈不是免除了政府和造成污染者的責任?因此,最初我對於參與清理抱著保留的態度。

    直到上星期中,膠粒開始影響到魚排,有魚類開始吞食了膠粒。即使未有證據證實人類進食吞食過膠粒的魚類會對健康構成影響,但心裡開始焦急起來。正當市民、傳媒、政客等還在為膠粒的問題追究責任,自然界裡面的生物已經無法再等他們。人類不合力把這些膠粒清理起來,牠們就會代為把這些膠粒從居住環境中除掉,吞到自己的肚子中。久而久之,他們的消化系統就會受損,甚至餓死。

    於是,沒有參加甚麼機構的組織性活動,從有清潔經驗的朋友口中得知梅窩銀礦灣一帶仍然有膠粒需要處理,就嘗試約同幾個朋友帶著清潔用具到沙灘去。當中有爽快答應的,也有需要考慮而最終拒絕的。這位朋友所持的原因,就如我之前所說:認為清潔應該由構成污染的企業負責。

    我沒有嘗試說服他,也沒有爭辯,但昨天還是去了銀礦灣。進行了大半天清潔之後,我想向大家傳達一個很明確的信息。這不是一個追究責任的時候。多一雙眼,多一對手,對於解決這生態危機都是不可缺少的。

    沙灘上的膠粒,其實已經相當分散。明顯能看見有膠粒的地方不算很多,但即使在這些地方,膠粒也不是多得可以用鏟一次過的剷起來。反之,更加是需要肉眼去辨認,然後用人手一顆一顆的撿拾,篩掉泥沙,再用水來清潔。清潔了幾個小時,發現自己從沙灘上去除的膠粒其實一點也不多,對於解決這問題,也只能說是微不足道!

    從這短短的體驗,我可以想像這是一個需要很多人力才能完成的過程。如果單靠政府的員工去做,對於其他服務的運作一定會構成影響。就算是由構成污染的企業出資找人去清理,恐怕也無法在短期內清理完畢。假若事情要再拖下去,恐怕膠粒只會繼續擴散,越來越難的被找出來,也越來越難清理。

    在這情況下,我只好懇請大家一起發揮公民社會的力量,就如在海外做救援工作的NGO一樣,填補政府或其他群體在回應這生態災難上的空缺。我們必須相信,由一班有心把問題解決的志願者投入清潔工作當中,一定可以加快問題解決的速度,減少對海洋生物帶來的傷害。讓我們先姑且不要考慮這是誰的責任,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我們對自然生態的關懷,以及有關當局無法在一時三刻把問題解決的體諒。 

    下個週末,如果再有朋友請你去幫忙清理膠粒,希望你會想起我在這篇文章所說的,不要在乎自己是否交了稅,或者膠粒洩漏了是誰的錯。反之,希望你會考慮騰出點點時間和體力去參與!海裡的魚也會感謝你的。 


  • PhDebriefing 3.1 教授吉祥

    對於很多打工仔來說,心理生理狀況都難免跟某一類人的狀態扣連在一起。猜中了,就是老闆。

    別以為研究生可以幸免。不光是他們的心理生理狀況,就差不多連生死都是由一類人主宰。這類人,正式來說稱為教授。但相對於研究工作來說,他們基本上跟打工仔的老闆沒有兩樣。好聽點說是Adviser,其實基本上跟工作的上司一樣,都是Supervisor,工作都是督促別人做事。

    倘若能遇上良師益友,當然是人生中之大幸。因為,一個博士生很多時真的是非常幸運才會遇上這樣的一個老闆。更多時,教授是一個令研究生經常萌生「想退学」念頭的原因。

    教授有很多類型,他們總有不同的方法令學生頭疼。有一些,屬於反應遲鈍類型,你給他發一個電郵,要等他回覆可能是你再多發幾個電郵之後的事。有一些,屬於牛皮燈籠類型。不知是我詞不達意還是怎樣,但發覺他總是曲解我提出的概念。再有一些,屬於家長管教類型。你會有機會重新感受幼稚園時父母親執著你的手寫字的那種「貼身」指導,最終的一筆一劃,其實有不少是為了滿足他們的想法而寫的。

    如果我將世界上所有教授都歸類到上面三個籃子裡面,恐怕有點不公平。不過,學生要「怕」導師,基本上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這是因為學術圈子確實是一個人治的地方。一個研究生的前途,很多時都主宰在一個或者最多是三數個人的手上。 他們是以怎樣的準則來評定學生研究的質素呢?一旦德高望重的教授作出不公平的判決,又有別人有足夠份量來提出相反意見嗎?

    說到這裡,大家或許已經感覺到,一個研究生除了努力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要懂得在一個沒有清楚規則的權力架構中生存。更恐怖的,就是即使你能成功畢業,你一輩子還是沒完沒了的在這個向上爬的遊戲之中打滾。而這種遊戲,不知為何,比起在企業裡面還能安安份份的收一份薪水的情況更加令人沒有安全感。當中原因,也許是學術圈子裡,誰也沒有十足的信心覺得自己真的能比其他人優勝。

    除非你天生有一種能力,時時刻刻都能夠自我膨脹,懂得將自己在一個群體裡面的重要性誇大。否則,要在這個學術朝廷之中時刻抬起頭做人,恐怕真的不是那麼容易啊。  


    Up one level : PhDebriefing 3.0 也有想退學的日子

  • PhDebriefing 4.0 東瀛留學的甜與辣

    其實,來了日本留學是令我很意外的一件事情。 

    很幸運,我在中學時就已經有機會學日語。偶爾也會有人問我會否考慮到日本讀大學?記得當時母親的意見,就是日本人很排外,即使在他們的企業裡工作都不會給你甚麼的機會,所以一個中國人在日本唸書都應該沒有甚麼好處。因此,這麼多年來,日本對我來說都比較多是流行文化的代名詞,但我很少會考慮到日本留學。

    直到我幾年前在聯合國機構工作,當時我在唸一個遙距的碩士課程,有一次跟日本同事談到有意升讀博士的時候,他就給我介紹了後來就讀的一間的院校,還告訴我有獎學金可以申請(4.2)。結果我申請了,也被取錄,我在2009年就往日本渡過了接近三年的日子。 

    來了日本之後,就對它有點改觀。它非但不是不歡迎留學生,如今更是一個為留學生提供了不少機會的國家(4.1),亦有不少的經濟上和其他各方面的支持(4.2)。這個跟日本政府試圖用留學生來把本土社會國際化不誤關係。

    語言方面,也不一定是一個無法超越的障礙,懂日語的當然會更好(4.3),更能投入當地的生活。不過,更大的考驗是如何適應日本這個相對千篇一律的社會,特別是他們對研究生這種特殊品種的理解(4.4),而研究院裡面也有其特別的生態(4.5)。其他衣、食、住、行(4.6, 4.7)方面,其實香港學生都應該不會太難適應,但在這章裡都會作簡單的介紹。

    不過,雖然日本總體來說都是一個好地方,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來日本留學。在這章的最後一節,我會嘗試分析,一個學生決定是否前往日本留學之前,應該考慮的是甚麼因素(4.8)。


     Up one level: PhDebriefing 0.0 如何開始回顧?

  • PhDebriefing 3.0 也有想退學的日子

    對於一個本來有穩定工作的成年人來說,回到校園讀博士可以說是很「多餘」的一件事。如果像我某些比較年輕的同學一樣沒有工作經驗,他們還有一種不得不畢業的壓力。相反,像我這些進可攻退可守的超齡學生,可能更容易說一句「算了吧」就放棄繼續研究。

    相信不論是一個怎樣思想正面的研究生,都必定有想過放棄的時候。每一次想洗手不幹,都可能有其不同的原因。當中,有一些是旁人比較容易明白的。另一些,可能只有當事人才能夠感受。因此說,做學術研究其實可能是很孤獨的一件事情(3.3),而這種孤獨有時好像毒藥一樣,令人動彈不能,於是就會產生放棄的念頭了。

    有些人說「讀書真好」,因為不用面對客人、面對老闆。哪有這樣的事?教授同樣是一種可以把自己起得半死的動物(3.1)。他們各有各的脾性,善於為你製造種種的難題。但總的來說,最可怕的還是在你把事情完完整整的做了一遍之後,突然提出推倒重來(3.5)!筆者也同樣經歷了好幾次這樣的情況,其實都已經心力交瘁。現在仍然繼續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另外,用這麼長的時間集中火力的一件事情,少不免會想到將來的工作。但可惜,博士研究更多是令人自信心受到挫敗的一個過程(3.2)。很大機會出現一個情況, 是論文還未寫出來,就已經莽下了結論,認定自己是不適合做學術工作的了(3.6)。再者,一個博士生長期處於一種「為將來而活」的狀態(3.4),他的心理其實是不平衡的。為了博士研究,他也可能要犧牲一些更直接地服務和參與社會的機會(3.7)。

    還有一些,可能根本不方便寫出來跟大家分享!看完這章之後,大家應該把我所有可以分享的原因都聽了一遍。 不過,除了是讓我訴苦之外,也想帶出一點,就是我們是如何的走出迷堆,好讓後來者可以有點參考!


     Up one level: PhDebriefing 0.0 如何開始回顧?

  • PhDebriefing 跳拍啓事

    各位喜歡PhDebriefing系列的讀者:

    大家可能留意,自上篇《1.5 不甘於現實》至今,我已有三個多星期沒有貼文。日前,我終於抽出時間和勇氣,嘗試寫後續的一篇文章。可惜,寫了約300字,我還是發現我沒有足夠的內容去把它完成,所以暫時決定把它擱在一旁。這不是因為我忙於其他的事情,乃是和我最近博士研究的進展有關。

    如果有留意本blog或者小弟Facebook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我決定暫時把論文放慢,離開日本,回到香港重投樂施會的工作了。幾經掙扎,我決定我是暫時不會放棄論文。看開始全時間工作後個人生活的時間安排,再慢慢投入研究裡面。 不過,正因為我還沒有把論文完成,拿到學位修成正果,PhDebriefing的第一章《為甚麼讀博士?》,恕我暫時未能有足夠的領悟,給其他朋友更多漂亮的原因去考慮讀博士。

    雖然帶著半點不捨,半點不甘的心情離開日本,但並不代表我們PhDebriefing的系列也停滯不前。在這個作重要決定,轉移陣地的時刻,我認為是時候將讀博士當中的一些困難和掙扎抒發出來,同時也是時候回顧我在日本留學的一些所見所聞。因此我會先把內容向前Fast foward,同時開始第三章《難頂篇:也有想退學的日子》及第四章《東瀛留學:有辣有唔辣》的寫作。相信大家也有興趣閱讀的!

    寫作生活方面,最近除了這個Xanga環境之外,我也開始偶爾在我Facebook介紹朝鮮的新群組JS152 Fly to Pyongyang刊登介紹朝鮮的英文文章。 同時,我也跟幾位對朝鮮半島有興趣年輕學人一起為一本相關的通識參考書執筆。再加上日常工作和論文研究,這裡出文的頻密度比起以前可能會再減一截,但無論如何,希望大家繼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