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30, 2012

  • 用自己的方式快樂

     

    朋友說我是論文職業病,寫博談不丹也用國家對比的方法,而且是超過一篇!然而來到不丹,另一個令我想起的地方是以前曾經居住過的瑞士。所以這篇也來比較一下兩個國家。

    首先,如果我說瑞士和不丹都是多山的國家,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不過,不丹位處於喜馬拉亞山脈,平均來說地勢當然要比瑞士的高很多。飛抵不丹時,飛機降落在位於山谷的機場之中,兩旁是綠色的山坡,以及疏落的木造建築。看到這個景象,就已經聯想到瑞士。下了機,坐車由機場到首都廷布,這種感覺就更加明顯。那些不丹式的建築物,或多或少都跟瑞士的那些木造的Chalet有點相似。至於山谷的翠綠自然景色嘛,要是從高處拍攝的話,簡直會以為是以前在瑞士時拍下來的照片!

    除了自然景色之外,瑞士人和不丹人的生活文化都有一個相似的地方。我當然不是說兩種文化相似,但兩個國家目前生活方式都受其宗教傳統及獨特的價值觀所影響,而這些因素也同時對兩個國家的發展方式和速度造成制約。打個比方說,瑞士是一個受其保守基督教價值觀影響得很深遠的國家,仍然維持星期日所有店舖不辦公的營商方式,都市內夜生活相當有限,在郊區更可以說是不存在。同樣地,不丹至今有限的經濟發展,但總體來說地貌卻是井井有條的,沒有其他發展中國家看見的混亂,也很可能和它在快樂政治中要求保持傳統宗教文化的精神有關。

    不丹另外一點令人想起瑞士的,就是它選擇和外界維持一段健康的距離,以達到發展上的自主和可持續性。上篇提到,並不是所有的旅客都能輕易取得不丹簽證,而相信它日後的旅遊業都會朝著這個寧缺莫濫的方向發展。同時,外國人亦不能通過在不丹購買房地產而在當地定居。對外界只作有限度開放這一點和瑞士有一點相似,特別是我以前曾經居住的日內瓦。雖然日內瓦是人道主義的發源地,有大大小小的國際機構,但在那裡工作的人都異口同聲說非常難以融入瑞士人的社會當中。來是來了,但你會很清楚的,時刻被提醒你只是一個過客。

    基於以上這些相似的地方,不丹長遠發展起來可能會跟瑞士有點相似,堅持以自己的一套模式,重視傳統之餘也盡可能減少受到外界左右。特別是在產業發展、環境保護方面,可能會選擇高增值、低污染的模式,對於不丹國民來處,這無疑是一種得到快樂的方法!不過,瑞士在貿易上的盈餘,可能不丹需要一段長時間才能追及。目前的不丹,貿易逆差超過GDP的百分之十,而且很嚴重的倚靠鄰國印度作為貿易夥伴及提供援助。不論是本國經濟發展,或是在日益緊張的中印關係之中如何保持政治中立,都是當地政府的一個重要課題。(翻查資料,卻很意外的發現原來不丹第二大的對外貿易夥伴是香港!)  

    最後,還想提一點,不丹和瑞士生產芝士,這一點都可能跟兩個地方多山的地勢有關。在不丹,其中一種經常出現的菜式,就是辣椒芝士。很多時,加點米飯,就已經是不丹人的一餐了。 


Post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