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12, 2012

  • 教我們如何快樂?

    去了不丹幾天,雖然理解還是很皮毛,
    但通過事前的閱讀和現地的觀察,總算是某程度理解了他們追求快樂的方法。
    當中最深刻的,就是看見不丹人選擇了與外面的世界維持一段健康的距離,
    以減慢外界對於自己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
    他們維持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城市裡面的建築也維持傳統的樣式和設計。
    但其實更重要的,就是它們拒絕把快樂等同於經濟發展,
    相反以自己的一套標準來理解快樂。

    不丹為自己尋找快樂的方法,對於我們香港人有啓發嗎?
    我們能夠倣效嗎?如果要倣效,要做的是甚麼呢?
    看見最近香港人的不快樂,很容易便想到是不是要處理關於北面那條邊界的事情。
    如果只是簡單的有樣學樣,我們會說,不想國內同胞來污染我們的街道。
    不想他們來買名牌、買水貨,crowd out我們的本土經濟,令到處的商場也變成千篇一律。
    還有就是國民身份認同這個問題。
    有一些表現民族性的符號,如果我們對於他們沒有感動,當然就不想裝作很感動似的。
    更不希望下一代被教育,去將自己認定為一個本來不屬於我們自己的身份。

    排除異己,努力培養國民對於民族的一些符號的歸屬感。
    同樣的事情,不丹不是沒有做。
    有說不丹南部曾經有不少尼泊爾裔和印度裔的國民,
    因為1985年的國籍法,國家以保留傳統文化為名,規定國民都要穿不丹主流的民族服裝,
    少數族裔拒絕穿著,便唯有選擇不玩這個遊戲,離開這個看似不歡迎他們的國家。
    由得多數不丹族民自己找自己的快樂,最後變成現在的這個狀況。 

    排除了異己的人種和價值觀,就代表人民一定快樂嗎?
    看報章的介紹,即使是連不丹本土也承認,有一半的國民仍然是處於Not yet happy的狀態。
    不過,他們起碼有為自己追求的快樂下一個注腳,令他們國家的發展可以有一個共同的目標。
    最起碼,這可以說是一個快樂之道。

    香港人近日努力於抵抗從北面而來,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種種不利影響,
    但我們有像不丹一樣,為自己對快樂的理解下一個清楚的注腳嗎?
    說回歸前過的是甚麼麼好日子,但其實那時期,香港人追求的可能比現在還有狹窄。
    八十年代時說1997回歸祖國,大家擔心主要還是經濟是否繼續繁榮,社會是否安定。
    但對於香港開埠以來一百多年建立起來的獨特傳統有思考過嗎?
    一過九七遇上金融風暴,當時除了聯繫匯率之外,要捍衛的又是甚麼呢?

    要知道對自己最重要的是甚麼,
    我們可能會拒絕了很多由外界強加於我們身上的身份,無法表示認同。
    但那就代表我們知道了自己是甚麼人,認識了自己核心價值了麼?
    光說我們不是甚麼人,並不已經為我們香港人的身份下了注腳。
    我們共同守護的是甚麼的過去?甚麼的傳統? 
    我們之間,有沒有甚麼共同認定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的又是甚麼價值觀?
    它們又怎樣的帶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態度,引領整個地區的發展方向?
    幫助我們去找我們想要的的快樂?

    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討論,需要認清的。
    牽頭去鼓勵公眾討論,結集各方意見的應該是學者、民間和宗教團體,
    作為政府要悉心聆聽,不能把自己的一套強加於人民身上。
    即使是以自己利益為大前提的商家,都應該本著為整個社會帶來美好生活的大前提去經營。
    畢竟,快樂的定義並非只嚷著我們不要甚麼,
    而是知道我們想要甚麼,並知道用甚麼方法來得到那甚麼。


Post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