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7, 2012

  • PhDebriefing 1.5 不甘於現實

    昨晚跟一個在網上相識多時,卻是初次見面的準南北韓問題專家吃飯,大家談到唸博士的一些苦與樂。其中,二人都不約而同的發現,讀博士之後開始不想參加那些大堆頭的舊同學聚會,而彼此的理由都十分類近。對我來說,是免了自己要向人解釋在做的是甚麼、為甚麼要做,還有就是這些年間怎樣維生等等。但對於這位朋友,更難耐的是要聽那些道不同的舊相識的理論,甚至謬論:自以為很圓滑很世故,卻不反映事實的全部。更可憐的,是卻打擊了自己堅持走學術之路的決心。

    既然如此,為甚麼還要讀呢? 朋友說,是「不甘心於走那條一般人所走的道路。」

    沒錯,大部分的人大學畢業,便要肩負起養家等等的責任,一份能提供穩定而相對可觀收入、良好晉升機會的工作似乎成為了必然的路。很多人,甚至會說自己是沒有選擇。在他們眼中,選擇升學、在學術圈子浸淫,不是看成不切實際,就是有條件做風流才子。走學術的路,難道沒有代價麼?
     
    我認為,選擇讀博士可以說是不甘於現實。這也許是別人眼中的「逃避現實」,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當你走到學術圈子裡面的時候,要面對的又是另一種現實。故此,畢業加入大公司打工是一種現實,加入學術界做研究寫論文在大學裡討飯吃都是現實。分別只在於,前者是多數人看到的現實,而後者則是少數人選擇的現實而已。

    不過,學術工作被看成遠離於現實,更多是因為研究內容往往偏離於現實社會的需要。在現今社會裡,「學不致用」成為了日常茶飯事。除非你是醫生律師,否則你極少會找到一份跟你大學主修科目有直接關係的工作。一個博士生,畢業後要找到教席又談何容易呢?但更加悲哀的,就是有學術價值、能讓你畢業、能出版的東西,往往在社會上發揮了甚麼大的功用。就如一個門鎖壞了,與其花時間研究它為甚麼打不開,倒不如直接了當把它撞開了事。   

    我認為,一個成功的學者,一個健全的學術圈子,是應該具備能力去讓現實社會跟學術研究接軌的。不論達到與否,我仍然相信這是社會人、地球人從事學術工作最終極的原因。 這個,要留待本部份最後的兩篇中詳談了。 


    Up one level: PhDebriefing 1.0 為甚麼讀博士?

Comments (1)

  • 讀第一段很有共鳴!

    幸好我有個不出席舊同學聚會的最佳理由:我人根本不在香港,有「不在場證據」!漸漸發現自己的價值觀跟變得圓滑、世故的舊同學差距越來越遠,近年甚至是南轅北轍,就更提不起勁去參加那些聚會,繼續「躲」在英國。

Post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