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February 2013

  • 如何協助有核武的飢餓國家

    北韓進行核試至今已兩星期。這段期間,當地政府一方面擺出拒人於千里的一副模樣,繼續在國際舞台表現出一意孤行的形象。另一方面,卻宣布外國人進入境內可以攜帶手機,三月開始更能使用互聯網。這種同時展現自我孤立與對外開放的政策發展,相信令不少分析東北亞形勢的人士難以理解。究竟這個國家是如何看待自己跟世界各國的關係,而又想從這關係種獲得什麼好處呢?

    當在國際社會商討進一步加強對北韓的經濟制裁,並呼籲中國也加入牽制其盟國之際,其實也有另類的聲音,認為周邊國家應該繼續避免採取激烈的政策,反而應該繼續對北韓作出協助以減輕當地政府的戒心。這樣,才有助免除他們再有任何需要對外再作出不必要的軍事挑釁。 本港的朝鮮半島研究學人鍾樂偉亦表示,如果中國真的參與制裁,中止供應糧食核能源,可能會令北韓作出難以預料的行動。

    雖然為數有限,但一眾對北韓進行救援或扶貧發展工作的非政府機構(NGO),究竟應該如何在贊成、反對援助的兩派說法之中取捨呢? 眾所週知,人道救援的宗旨應該是維持政治中立,不應該因為某國政府的政治取態而剝奪人民受助的機會。 但同時亦要知道在北韓進行人道救援工作,本來就已經難以確保物資能夠到達社區,更無法抹殺物資被轉移到軍方的可能性。故此,在北韓因核試而受國際社會所指責的同時,一眾NGO要維持在北韓的援助工作,更加需要理據的同時,亦更加需要良好的策略支持。

    早在核試前數天,南韓Daily NK網站已有評論員指,不論是中、美還是南韓,國際社會都只應該將北韓核問題視為政府鞏固權力的表現。更應做的,是通過促進北韓經濟改革令北韓二千多萬平民生活得以改善。然而,國際機構單單的把糧食和救援物資運進北韓其實並不足夠。因為合作的政府部門一般會以社會主義色彩濃厚的方法來管理救援物資或扶貧發展項目。 變相地,外界的援助很可能亦同時在鞏固當地舊有的經濟活動模式。

    要對當地人民經濟和社會活動帶來衝擊,其實由合作伙伴以至工作手法,都需要比較周詳的規劃。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找尋已在當地植根,而又有意在帶來改變的非北韓政府機關作工作夥伴。以筆者工作的樂施會為例,多年來透過政府部門發放糧食及耕種物資,但亦無法影響當地社會主義的農業管理模式。因此,有今年開始,除了舊有的政府夥伴之外,我們亦跟北韓唯一的外資私立院校,平壤科學技術大學合作,嘗試影響個北韓新一代的社會精英。

    平壤科大由南韓及美國的韓裔學者所創立。他們都是基督徒,起初在中國與朝鮮邊境的延吉辦學。後來由於效果理想,亦得到平壤官員的青睞,許可他們進入北韓境內辦學。首批學生於2010年入學以來,經過四年制全英語教授的課程,到2014年就會畢業。這些來自特權階級的本科生,部分會透過本身家族的關係進入政府工作,或者加入管理國際組織的援助項目,另一部分則會升學成為研究生 。換而言之,他們很可能有一天在北韓社會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通過樂施會和平壤科大的合作,首屆農業及生物科學系的學生將獲得經費和技術上的支援,進行畢業論文的研究。合作項目不但提供研究器材,更提供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培訓,務求影響這些本來對於貧困、饑餓問題缺乏認知與承擔的學生,倡導他們多選擇能夠對人民生活帶來實質改善的研究題目。另外,通過提供更佳的電腦設備,更多的學生亦將能夠使用大學內的互聯網連線,令他們有機會接觸外國的科研文獻及其他知識,協助他們的研習,並擴闊他們的世界視野。

    由於北韓是一個中央集權國家,主宰科技資源運用、影響人民生活的權力集中在極少數人的手中。因此,賦予新一代官員和科研人員為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其實跟在社區發放物資或改善居住及作業環境的直接援助方式同樣重要。尤其是當國際機構在社區層面只能作出有限影響時,就更加要把握極有限開放的隙縫,把改善民生的意識從上而下滲透。即使未必能制止政府研究發展核武,但最少可以幫助將來的科技翹楚把知識用到有利人民生活的領域。故此,這種工作方式帶來的影響可能更加的深,更加的廣泛,更加的長遠。

     


     

  • 務實而不失霸氣

    自春節之前,一直為著一些工作的事情憂心忡忡。一整個星期裡雖然有幾天假期,但心靈好像沒有怎樣休息過。問題在年二十八那天爆出,除夕一整天還是忐忑不安的,到了大年初一終於按捺不住,出手尋求解決辦法。之後幾天,一直在等候一個結果。

    凡是在工作上盡過心思的,作過努力爭取的,想去為自己的「腹中孩子」護航,確保順產,乃是人之常情。只是,沒有想過我一旦要護航時,竟然可以什麼都可以做出來。用同事的話說,我變了憤怒鳥。

    知道時間是不能耽誤,需要食物的孩子不能等。就算是只批准做一部份也好,也希望工作可以如期開展。令人覺得不解的是,討論的過程中沒有一個折衷方案被對方接納。令人起火的,是對方不願妥協的同時卻缺乏能說服我的理據,而只是被人感覺到用職權來施壓。

    曾經有同僚說,不如多點對話,多點溝通。我一直選擇相信避之則吉,堅拒露出自己的底線。那天我選擇進入那虎口,都不過是因為覺得有點點令人興奮的進展。誰知,以為自己得到金蛋,卻被因為不是雞蛋而被嫌棄。當挑到假想的骨頭時,還要被放到最大。

    於是,知道了對話無用於合作。當理據呈了出來,而對方一意孤行拒絕理解,還有對話的必要嗎?反而,我一直相信的不問不說,互相制衡,更能達致良好果效。令對方避自己三丈,不一定是心存敵意,只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規限,讓自己有足夠的空間施展拳腳。

    不過,當內部的對話破裂了。就連對外工作也因此停頓嗎?怎樣都說不通。不失霸氣是重要,但還得找一個務實的解決辦法。當痛定思痛,我算是做了應做的事。對方的要求,我某程度答應,但先聲明不是我接受他的見解,只是不想因為內部的矛盾而令所有事情都僵化。

    下臺階預備好了,對方只是很間接的向我透露願撤回原判。「生人勿近」的看板不是我們想掛上的,不過,既然大家選擇在彼此身上看見,我也樂於奉陪,三八劃界,每邊維持兩公里的非武裝地帶。重要的是護航成功,事情得以前進。

    即使說不對話不對話,我還是有理由相信,是我後來補上的文件挽回大局。因此,無緣見面不相逢,但某程度理解還是需要的。

    要務實而不失霸氣,這個結果我應該滿意吧。應該讓身心都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