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30, 2012

  • 用自己的方式快樂

     

    朋友說我是論文職業病,寫博談不丹也用國家對比的方法,而且是超過一篇!然而來到不丹,另一個令我想起的地方是以前曾經居住過的瑞士。所以這篇也來比較一下兩個國家。

    首先,如果我說瑞士和不丹都是多山的國家,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不過,不丹位處於喜馬拉亞山脈,平均來說地勢當然要比瑞士的高很多。飛抵不丹時,飛機降落在位於山谷的機場之中,兩旁是綠色的山坡,以及疏落的木造建築。看到這個景象,就已經聯想到瑞士。下了機,坐車由機場到首都廷布,這種感覺就更加明顯。那些不丹式的建築物,或多或少都跟瑞士的那些木造的Chalet有點相似。至於山谷的翠綠自然景色嘛,要是從高處拍攝的話,簡直會以為是以前在瑞士時拍下來的照片!

    除了自然景色之外,瑞士人和不丹人的生活文化都有一個相似的地方。我當然不是說兩種文化相似,但兩個國家目前生活方式都受其宗教傳統及獨特的價值觀所影響,而這些因素也同時對兩個國家的發展方式和速度造成制約。打個比方說,瑞士是一個受其保守基督教價值觀影響得很深遠的國家,仍然維持星期日所有店舖不辦公的營商方式,都市內夜生活相當有限,在郊區更可以說是不存在。同樣地,不丹至今有限的經濟發展,但總體來說地貌卻是井井有條的,沒有其他發展中國家看見的混亂,也很可能和它在快樂政治中要求保持傳統宗教文化的精神有關。

    不丹另外一點令人想起瑞士的,就是它選擇和外界維持一段健康的距離,以達到發展上的自主和可持續性。上篇提到,並不是所有的旅客都能輕易取得不丹簽證,而相信它日後的旅遊業都會朝著這個寧缺莫濫的方向發展。同時,外國人亦不能通過在不丹購買房地產而在當地定居。對外界只作有限度開放這一點和瑞士有一點相似,特別是我以前曾經居住的日內瓦。雖然日內瓦是人道主義的發源地,有大大小小的國際機構,但在那裡工作的人都異口同聲說非常難以融入瑞士人的社會當中。來是來了,但你會很清楚的,時刻被提醒你只是一個過客。

    基於以上這些相似的地方,不丹長遠發展起來可能會跟瑞士有點相似,堅持以自己的一套模式,重視傳統之餘也盡可能減少受到外界左右。特別是在產業發展、環境保護方面,可能會選擇高增值、低污染的模式,對於不丹國民來處,這無疑是一種得到快樂的方法!不過,瑞士在貿易上的盈餘,可能不丹需要一段長時間才能追及。目前的不丹,貿易逆差超過GDP的百分之十,而且很嚴重的倚靠鄰國印度作為貿易夥伴及提供援助。不論是本國經濟發展,或是在日益緊張的中印關係之中如何保持政治中立,都是當地政府的一個重要課題。(翻查資料,卻很意外的發現原來不丹第二大的對外貿易夥伴是香港!)  

    最後,還想提一點,不丹和瑞士生產芝士,這一點都可能跟兩個地方多山的地勢有關。在不丹,其中一種經常出現的菜式,就是辣椒芝士。很多時,加點米飯,就已經是不丹人的一餐了。 


September 28, 2012

  • 快樂主導

    剛從朝鮮出差回來不久,就休假到了不丹。到了這個只有七十萬人口的小小王國,最少觀察到有三點,令我非常微妙地想起之前去過那個擁有核武的封閉國家。

    首先,前往兩個國家都必須參加旅行團,而且全程須由當地導遊帶領。這一點,跟兩個國家的旅遊政策有關係。基於不同原因,朝鮮和不丹都嚴格限制入境旅遊的人數。其中,不丹更有明文規定每名旅客於旺季期間必須每天在國內花費250美元才能獲發簽證。不過,不同的是,遊客進了不丹之後,不會像在朝鮮一樣連在街上走動,拍照等等都有限制。朝鮮最怕人拍攝其落後、貧困的一面,或者是穿著制服的軍人。 政府怕的是農村照片會落入傳媒或者敵國手中,然後大造文章,令國家形象受損。但不丹不讓人拍照的竟然是廟宇內佛像,原因是怕佛像照片會被投進廢紙箱,對佛像造成不敬! 

    其次,兩個國家的車輛都相對地少,而空氣相當清新。這一點,某程度上是跟兩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有關。不過,也可以是有意識的交通管制。比如說,平壤市為了維持良好空氣質素,原來有規定逢星期日不准未經特別許可的車輛行走,即使是政府辦公的車輛也無例外。至於不丹, 則通過較高的車輛入口稅來限制車輛數目的增長。另一方面,兩國的目前經濟都不是由製造業主導,這個也是空氣相對清新的原因。為朝鮮帶來最多外匯收益的是礦產,而不丹則是向印度輸送水力發電。

    第三,兩個國家的人民都表現得相當崇拜他們的統治者。在朝鮮你會經常看見金日成父子的肖像,而在不丹你則會看見歷代國王的肖像。當然,由於在朝鮮有任何反對金氏政權的行為都會受到鎮壓,所以不少人都懷疑朝鮮人崇拜金氏父子是否出自真心的。至於不丹,卻其實是一個君主立憲國家。雖然王室仍然存在,但其實政治已經在2008年進行民主化。由於民主化是由當時君王自發提出,所以即使是政制改變之後,皇室依然人氣高企。適逢年輕的第五代國王去年大婚之喜,國王王后成雙成對的肖像更是隨處可見。  

    一刻之間,可能會發現兩個國家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不過,這些表徵背後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原因。在朝鮮的所見,其實有不少都基於現政權所感受到的外來軍事壓力。為了防止敵國勢力滲入或者獲得不理的情報,政府實施很大範圍的消息封鎖,也決不容許再政治上有異見的人存在。再加上以軍事為先的政策,所有金錢都花到核武的發展上。換來的是外來的經濟封鎖,以致其他產業都無法發展起來。當然,政府某程度上是有嘗試做好管治功夫的,但在資源極度有限的大前提下,人民的種種需要都要讓路給軍事反戰。結果,上面三個觀察就是在這大環境之下出現的產物。

    至於不丹,情況可以說是完全不同。他們國家的政治,是一種以人民幸福快樂為先的政治。正當其他國家都以國民生產總值來量度自己的發展步伐的時候,不丹卻先人一步,在第四代國王的統治下研發出另一把尺,也就是著名的國民快樂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 GNH)。 在GNH之下有九個元素,但綜括來說,最重要的可以說是可持續的發展、對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保護、對自然生態的保育,還有良好的管治。在這些核心價值主導之下,國家選取了上面介紹過的一些發展方向。想不到,出來的部份表徵又竟然是跟朝鮮的那樣相似!

    縱使有上面三個相似的地方,但當你身處口口聲聲說「我們最幸福」的朝鮮時,受到感染的可能更多會是他們國家心裡面那種疑幻疑真的危機感,而身處不丹時,卻很明顯是在分享他們國家努力嘗試建立起來的快樂。表徵一樣,但傳來的感覺卻不一樣。這個,當然就是因為這些表徵背後的種種故事。 


September 24, 2012

  • 久違了的大旅行

    自從開始博士課程以來,一直未試過去一次超過五天的旅行,而去的都是離開所在地不遠的地方。那一方面是因為作為一個研究生收入有限,而另一方面亦真的是因為很難從論文研究之中抽出這麼長的時間去旅行。暫別校園,重投社會工作,在合約變成全時間之前剛剛有十一天空擋,於是就到尼泊爾和不丹跑了一趟,這應該是近年最長的一次旅行了。

    從來對海都有一種偏愛,很少會特意選一些位處於高山的國家作旅行目的地。這次選了不丹,相信較多是因為它獨特的社會和文化,而不特別是因為我想去山地旅遊。但因為進入不丹而要經過尼泊爾,順道一遊之下,令這次大旅行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喜馬拉亞之行。

    抵達不丹的那一天,看見路上兩旁山坡上的數目,感受著涼風帶著清新的空氣吹來,就如回到以前住過一段日子的瑞士一樣。 那時候,就已經感受到人是需要偶爾回到高山的環境,有如是一種淨化。當再看見在路邊攤擺埋的大嬸,還有身穿帶有民族風格的校服走過的那些純真小孩,就更加有一種暫別都市文明,退回一種簡單生活中的省察。在回到煩囂之前,我要好好珍惜在山上的這幾天。

    在高山地區旅遊,大概不會有甚麼夜生活。這次失策在於沒有帶甚麼書本和影碟過來,空閒的時間,最好的還是寫作。 也許還是把自己視為一個博客吧,總覺得旅行時應該作完整的文字紀錄。但偏偏自己身體的狀況不是那麼好,所以行程上並沒有特別大的寫作意欲。因此,每晚晚飯之後便是休息。只要不失眠的話,就能夠補回之前不足的睡眠。

    這次除了心裡面有一種想讓自己休息的意欲之外,就是連事前的計劃也沒有怎樣去做。由於不丹是一個必須由導遊帶領參觀的國家,所以參加旅行團是不二之選。既然已經有人負責規劃,我也就沒有重覆別人已經為我做了的工作。我只是做了簡單的背景閱讀,然後把這個乘客的身軀帶來,上車就是了。不過,這次是小組旅遊,全團只有我和另外兩位來自歐洲的女士,所以相信如果由特別的要求,導遊是能夠滿足的。

    就是這樣的,我就很隨意的展開了這次不丹、尼泊爾的大旅行。這次不會寫太多文章了,但希望可以用照片跟大家分享當中的所見所聞。 


September 7, 2012

  • 發聲與聲援:給學民思潮

    受了香港填鴨式教育折騰多年,不想學但被強迫學了的東西不計其數。當一個教育制度已再無多少分可以扣,我有時也不知道我想為國民教育這事情而發的是甚麼聲音。

    其次,對於洗腦不洗腦,其實我也是屬於樂觀的一群。學生有多少獨立批判思考的能力固然要考慮,但當我看見自己和身邊朋友學過的化學、地理等等是如何像一陣風一樣的離他們而去,我就無法不抿除對於洗腦的擔憂。 我反對洗腦,但同樣反對低估學生避免有意無意受洗腦的能力。

    再者,對於任何的壓迫,如果無法抵抗的,我都只會視為把自己強化,在將來一次過豁出去把整件事情推倒的機會。

    雖然說了這麼多,我相信如果這個星期我在香港的話,我還是會去政府總部的。我要作的,不是發聲,而是聲援。「學民思潮」的一班同學,不但令我們知道他們是一班有自己思考兼具組織能力的年輕小伙子。同時,他們提醒了香港,教育中最大的持份者不是當權的政府,而是這班學生本身。

    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中,作為學生的本來就沒有甚麼選擇和話事權。國民教育這抗爭,其實最難得的乃是令我們看見,學生對於他們要學甚麼、如何學,其實有他們被聆聽的權利。

    「學民思潮」一班同學最值得我支持的地方,不一定他們站起來反的那個甚麼,而是他們對於自己的學習生活負起責任,當家作主的態度。這是令我敬佩的。因此,即使在未有太大的動力為國民教育一事「發聲」的光景中,也讓我在這空間裡送上我遙遠的「聲援」吧!

    寫於北京
    2012.9.7

August 26, 2012

  • 出發平壤前

    一整天去了遠足,明天一早就要出發到平壤,但也想在這裡留簡單的數百字。

    擔任這工作已經接近三個月了。雖然到目前位置都是部份時間工作,但基本上我已習慣了現在的身份。當跟身邊的人說起我工作需要去朝鮮,他們總是十分好奇的。我也開始習慣了,把到朝鮮工作想成很Cool、很型的事。

    不知我是把這事情理想化到一個怎樣的程度,但明天踏足平壤的時候,我將會跟現實碰面。這地方的情況真的容許我們進行一些有意思的工作嗎?我個人能適應這個地方的環境嗎? 往後我一年要來幾次,每次要待多少的時間? 這很多的問題,過了未來兩個星期將會有初步的答案。

    去朝鮮10天,最不習慣的應該是要告別一個有完善通信的世界,告別互聯網了。臨行前,在Facebook把很多朋友回覆的資料抄寫下來。還有,就是手機上的資料。任何外國人進入朝鮮,都需要把手機留在機場,到離開前才能領回。被迫放下手機、網絡,未來10天過的應該是跟這幾年來稍為不同的生活。

    終於能夠去朝鮮,心情是興奮的,然而一個未知的世界是如何的令人戰戰兢兢,相信大家是感受得到的。希望我除了自己本身的工作外,也能把這個神祕果度裡的事情帶到大家的眼前。

    該休息了。希望將來有機會給大家介紹這次旅程中的見聞。 


August 12, 2012

  • 稅既已交 民拾膠何苦

    上星期剛剛從日本回港,聽聞不少團體前往離島的海灘清理因為颱風吹倒貨櫃而洩漏登岸的膠粒。最初,其實有兩種矛盾的感覺。首先,覺得好像愚公移山。單靠人手,真的不知甚麼時候才能完成。 其次,我們市民認頭去了清理,豈不是免除了政府和造成污染者的責任?因此,最初我對於參與清理抱著保留的態度。

    直到上星期中,膠粒開始影響到魚排,有魚類開始吞食了膠粒。即使未有證據證實人類進食吞食過膠粒的魚類會對健康構成影響,但心裡開始焦急起來。正當市民、傳媒、政客等還在為膠粒的問題追究責任,自然界裡面的生物已經無法再等他們。人類不合力把這些膠粒清理起來,牠們就會代為把這些膠粒從居住環境中除掉,吞到自己的肚子中。久而久之,他們的消化系統就會受損,甚至餓死。

    於是,沒有參加甚麼機構的組織性活動,從有清潔經驗的朋友口中得知梅窩銀礦灣一帶仍然有膠粒需要處理,就嘗試約同幾個朋友帶著清潔用具到沙灘去。當中有爽快答應的,也有需要考慮而最終拒絕的。這位朋友所持的原因,就如我之前所說:認為清潔應該由構成污染的企業負責。

    我沒有嘗試說服他,也沒有爭辯,但昨天還是去了銀礦灣。進行了大半天清潔之後,我想向大家傳達一個很明確的信息。這不是一個追究責任的時候。多一雙眼,多一對手,對於解決這生態危機都是不可缺少的。

    沙灘上的膠粒,其實已經相當分散。明顯能看見有膠粒的地方不算很多,但即使在這些地方,膠粒也不是多得可以用鏟一次過的剷起來。反之,更加是需要肉眼去辨認,然後用人手一顆一顆的撿拾,篩掉泥沙,再用水來清潔。清潔了幾個小時,發現自己從沙灘上去除的膠粒其實一點也不多,對於解決這問題,也只能說是微不足道!

    從這短短的體驗,我可以想像這是一個需要很多人力才能完成的過程。如果單靠政府的員工去做,對於其他服務的運作一定會構成影響。就算是由構成污染的企業出資找人去清理,恐怕也無法在短期內清理完畢。假若事情要再拖下去,恐怕膠粒只會繼續擴散,越來越難的被找出來,也越來越難清理。

    在這情況下,我只好懇請大家一起發揮公民社會的力量,就如在海外做救援工作的NGO一樣,填補政府或其他群體在回應這生態災難上的空缺。我們必須相信,由一班有心把問題解決的志願者投入清潔工作當中,一定可以加快問題解決的速度,減少對海洋生物帶來的傷害。讓我們先姑且不要考慮這是誰的責任,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我們對自然生態的關懷,以及有關當局無法在一時三刻把問題解決的體諒。 

    下個週末,如果再有朋友請你去幫忙清理膠粒,希望你會想起我在這篇文章所說的,不要在乎自己是否交了稅,或者膠粒洩漏了是誰的錯。反之,希望你會考慮騰出點點時間和體力去參與!海裡的魚也會感謝你的。 


August 7, 2012

  • PhDebriefing 3.1 教授吉祥

    對於很多打工仔來說,心理生理狀況都難免跟某一類人的狀態扣連在一起。猜中了,就是老闆。

    別以為研究生可以幸免。不光是他們的心理生理狀況,就差不多連生死都是由一類人主宰。這類人,正式來說稱為教授。但相對於研究工作來說,他們基本上跟打工仔的老闆沒有兩樣。好聽點說是Adviser,其實基本上跟工作的上司一樣,都是Supervisor,工作都是督促別人做事。

    倘若能遇上良師益友,當然是人生中之大幸。因為,一個博士生很多時真的是非常幸運才會遇上這樣的一個老闆。更多時,教授是一個令研究生經常萌生「想退学」念頭的原因。

    教授有很多類型,他們總有不同的方法令學生頭疼。有一些,屬於反應遲鈍類型,你給他發一個電郵,要等他回覆可能是你再多發幾個電郵之後的事。有一些,屬於牛皮燈籠類型。不知是我詞不達意還是怎樣,但發覺他總是曲解我提出的概念。再有一些,屬於家長管教類型。你會有機會重新感受幼稚園時父母親執著你的手寫字的那種「貼身」指導,最終的一筆一劃,其實有不少是為了滿足他們的想法而寫的。

    如果我將世界上所有教授都歸類到上面三個籃子裡面,恐怕有點不公平。不過,學生要「怕」導師,基本上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這是因為學術圈子確實是一個人治的地方。一個研究生的前途,很多時都主宰在一個或者最多是三數個人的手上。 他們是以怎樣的準則來評定學生研究的質素呢?一旦德高望重的教授作出不公平的判決,又有別人有足夠份量來提出相反意見嗎?

    說到這裡,大家或許已經感覺到,一個研究生除了努力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要懂得在一個沒有清楚規則的權力架構中生存。更恐怖的,就是即使你能成功畢業,你一輩子還是沒完沒了的在這個向上爬的遊戲之中打滾。而這種遊戲,不知為何,比起在企業裡面還能安安份份的收一份薪水的情況更加令人沒有安全感。當中原因,也許是學術圈子裡,誰也沒有十足的信心覺得自己真的能比其他人優勝。

    除非你天生有一種能力,時時刻刻都能夠自我膨脹,懂得將自己在一個群體裡面的重要性誇大。否則,要在這個學術朝廷之中時刻抬起頭做人,恐怕真的不是那麼容易啊。  


    Up one level : PhDebriefing 3.0 也有想退學的日子

August 6, 2012

  • PhDebriefing 4.0 東瀛留學的甜與辣

    其實,來了日本留學是令我很意外的一件事情。 

    很幸運,我在中學時就已經有機會學日語。偶爾也會有人問我會否考慮到日本讀大學?記得當時母親的意見,就是日本人很排外,即使在他們的企業裡工作都不會給你甚麼的機會,所以一個中國人在日本唸書都應該沒有甚麼好處。因此,這麼多年來,日本對我來說都比較多是流行文化的代名詞,但我很少會考慮到日本留學。

    直到我幾年前在聯合國機構工作,當時我在唸一個遙距的碩士課程,有一次跟日本同事談到有意升讀博士的時候,他就給我介紹了後來就讀的一間的院校,還告訴我有獎學金可以申請(4.2)。結果我申請了,也被取錄,我在2009年就往日本渡過了接近三年的日子。 

    來了日本之後,就對它有點改觀。它非但不是不歡迎留學生,如今更是一個為留學生提供了不少機會的國家(4.1),亦有不少的經濟上和其他各方面的支持(4.2)。這個跟日本政府試圖用留學生來把本土社會國際化不誤關係。

    語言方面,也不一定是一個無法超越的障礙,懂日語的當然會更好(4.3),更能投入當地的生活。不過,更大的考驗是如何適應日本這個相對千篇一律的社會,特別是他們對研究生這種特殊品種的理解(4.4),而研究院裡面也有其特別的生態(4.5)。其他衣、食、住、行(4.6, 4.7)方面,其實香港學生都應該不會太難適應,但在這章裡都會作簡單的介紹。

    不過,雖然日本總體來說都是一個好地方,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來日本留學。在這章的最後一節,我會嘗試分析,一個學生決定是否前往日本留學之前,應該考慮的是甚麼因素(4.8)。


     Up one level: PhDebriefing 0.0 如何開始回顧?

August 4, 2012

  • PhDebriefing 3.0 也有想退學的日子

    對於一個本來有穩定工作的成年人來說,回到校園讀博士可以說是很「多餘」的一件事。如果像我某些比較年輕的同學一樣沒有工作經驗,他們還有一種不得不畢業的壓力。相反,像我這些進可攻退可守的超齡學生,可能更容易說一句「算了吧」就放棄繼續研究。

    相信不論是一個怎樣思想正面的研究生,都必定有想過放棄的時候。每一次想洗手不幹,都可能有其不同的原因。當中,有一些是旁人比較容易明白的。另一些,可能只有當事人才能夠感受。因此說,做學術研究其實可能是很孤獨的一件事情(3.3),而這種孤獨有時好像毒藥一樣,令人動彈不能,於是就會產生放棄的念頭了。

    有些人說「讀書真好」,因為不用面對客人、面對老闆。哪有這樣的事?教授同樣是一種可以把自己起得半死的動物(3.1)。他們各有各的脾性,善於為你製造種種的難題。但總的來說,最可怕的還是在你把事情完完整整的做了一遍之後,突然提出推倒重來(3.5)!筆者也同樣經歷了好幾次這樣的情況,其實都已經心力交瘁。現在仍然繼續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另外,用這麼長的時間集中火力的一件事情,少不免會想到將來的工作。但可惜,博士研究更多是令人自信心受到挫敗的一個過程(3.2)。很大機會出現一個情況, 是論文還未寫出來,就已經莽下了結論,認定自己是不適合做學術工作的了(3.6)。再者,一個博士生長期處於一種「為將來而活」的狀態(3.4),他的心理其實是不平衡的。為了博士研究,他也可能要犧牲一些更直接地服務和參與社會的機會(3.7)。

    還有一些,可能根本不方便寫出來跟大家分享!看完這章之後,大家應該把我所有可以分享的原因都聽了一遍。 不過,除了是讓我訴苦之外,也想帶出一點,就是我們是如何的走出迷堆,好讓後來者可以有點參考!


     Up one level: PhDebriefing 0.0 如何開始回顧?

August 2, 2012

  • PhDebriefing 跳拍啓事

    各位喜歡PhDebriefing系列的讀者:

    大家可能留意,自上篇《1.5 不甘於現實》至今,我已有三個多星期沒有貼文。日前,我終於抽出時間和勇氣,嘗試寫後續的一篇文章。可惜,寫了約300字,我還是發現我沒有足夠的內容去把它完成,所以暫時決定把它擱在一旁。這不是因為我忙於其他的事情,乃是和我最近博士研究的進展有關。

    如果有留意本blog或者小弟Facebook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我決定暫時把論文放慢,離開日本,回到香港重投樂施會的工作了。幾經掙扎,我決定我是暫時不會放棄論文。看開始全時間工作後個人生活的時間安排,再慢慢投入研究裡面。 不過,正因為我還沒有把論文完成,拿到學位修成正果,PhDebriefing的第一章《為甚麼讀博士?》,恕我暫時未能有足夠的領悟,給其他朋友更多漂亮的原因去考慮讀博士。

    雖然帶著半點不捨,半點不甘的心情離開日本,但並不代表我們PhDebriefing的系列也停滯不前。在這個作重要決定,轉移陣地的時刻,我認為是時候將讀博士當中的一些困難和掙扎抒發出來,同時也是時候回顧我在日本留學的一些所見所聞。因此我會先把內容向前Fast foward,同時開始第三章《難頂篇:也有想退學的日子》及第四章《東瀛留學:有辣有唔辣》的寫作。相信大家也有興趣閱讀的!

    寫作生活方面,最近除了這個Xanga環境之外,我也開始偶爾在我Facebook介紹朝鮮的新群組JS152 Fly to Pyongyang刊登介紹朝鮮的英文文章。 同時,我也跟幾位對朝鮮半島有興趣年輕學人一起為一本相關的通識參考書執筆。再加上日常工作和論文研究,這裡出文的頻密度比起以前可能會再減一截,但無論如何,希望大家繼續支持!